无科技,智慧不金融。数字一直站在全球同行前列的金融我国数字金融迎来历史性机遇:不仅站上了AI大模型的历史变革风口,更迎来了政策风口——中央金融工作会议明确要求做好数字金融等五篇大文章。榜银保机
数字金融由此成为各大金融机构竞争的构更战略前沿高地。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发现,智慧国内金融机构大模型进入“百模大战”局面,数字已在不同垂直领域探索智慧金融。金融(详见南方周末App“金融业‘百模大战’正酣,榜银保机如何在合规中突围?构更”)
哪些银行科技投入最大手笔?哪家金融机构的科技人员更多?哪些金融机构已经将AI技术应用到金融实务?哪家险企的理赔更智能?为客观呈现各金融机构的科技实力,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针对20家银行和9家寿险企业分别设定了指标评估体系,智慧并据此评选出银行金融数字榜单和寿险数字金融榜单。数字
银行榜指标体系:六大维度十一项子指标
为客观呈现20家银行在金融科技方面的金融竞争力,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构建了数字金融榜单定量和定性指标评价体系,榜银保机主要包括科技投入、构更数字化银行、数字化风控和数字化支付四个维度和十一项二级指标,并依据各指标重要性差异而赋予其不同权重。
与此同时,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根据对20家银行的专项调研赋予其媒体因子权重,并邀请外部专家评审团对20家银行数字金融领域综合竞争力进行独立实名评审。两者评分权重各为15%。其中,媒体因子影响因素主要指被调研金融机构对媒体调研的开放度和透明度。
在此基础上,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构建2023银行业“数字金融榜”指标体系。
现对银行榜指标体系定量定性指标说明如下:
科技投入是指银行在数字化金融方面的财力和人力资源的投入程度,包括研发和创新投入、技术设备投入和人才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投入。科技投入反映银行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实力。5项二级指标权重合计38%,是六大维度中权重占比最高的维度,亦突出商业银行“真金白银”的投入力度及成效。
数字化银行是指银行通过应用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实现业务流程的数字化、自动化和在线化,提供更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数字化银行发展现状的量化指标包括手机银行的月活用户数、移动端App的用户评价等,而权威第三方机构对银行数字化授予的相关奖项,亦可作为该行数字化实力的定性指标。上述3项子指标权重合计16%。
数字化风控是指银行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和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对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测,并采取相应的风险管理措施。数字化风控可以提高风险管理的精准性和效率,降低不良资产的风险。因此,我们选取各银行截至2023年中报的不良贷款率指标及其变化情况,反映各行数字化风控的实际成效;同时,我们从信息披露的角度,对商业银行定期报告中披露“数字化”或“智能风控”的频度进行统计,以鼓励在数字化风控方面披露更为积极充分的商业银行。上述2项子指标权重合计10%。
数字化支付是指银行通过应用移动支付、电子支付和虚拟货币等技术手段,实现支付方式的数字化和在线化。数字化支付可以提供更便捷安全的支付方式,促进消费者的消费活动和金融交易。我们对各商业银行是否纳入央行数字化支付指定运营机构进行定性评价,凡纳入者,商业银行可获6%权重加分。
银行榜单:招行问鼎 国有行股份行分庭抗礼
2023银行业数字金融榜单显示:招商银行、工商银行和平安银行在数字金融领域的综合评分位列前三。但更加突出的现象是,部分股份制银行克服规模和实力上的劣势,正在数字金融领域大举发力且成果初现。反映在榜单上,招商银行、平安银行同时进入前三名,形成与工商银行、中国银行等国有大行分庭抗礼的局面。
历史上,四大国有银行一直是科技投入的“领头羊”。2022年,工行、农行、建行和中行在科技投入领域支出均突破 200 亿大关。其中,工行投入最高,达262.24亿元。大行科技人才数量也大幅领先多数股份制行,其中工行2022年末的科技人员达3.5万人,高居各行第一。在超大客群的支撑下,四大行移动端月活用户数均值超过9000万人,几乎是股份制银行平均水平的5倍。
然而股份制银行里已有紧追者甚至超越者。如,总部同在深圳的招商银行和平安银行规模实力相对处于劣势,但从科技投入的力度方面丝毫不逊,甚至更加“豪气”。
绝对数量上比较,招行科技人才数量1.08万人,几乎追上部分国有大行;从占比指标观察,2022年招行科技投入占营业收入4.51%,高出工行同期1.65个百分点;同时,该行最新不良率水平仍维持在0.95%,明显好于四大行平均1.34%的不良率水平。
事实上,招行自“马蔚华时代”即是科技投入方面最积极的商业银行。一方面,从率先转型零售银行到提出轻型银行战略,从移动优先策略到全面实施数字化转型,都依赖持续多年的巨额科技投入;另一方面,推陈出新的金融科技,有力支持了其业务扩张和客户体验提升。特别是该行零售业务优势不断巩固扩大,进而推动其资产规模、营收、利润等指标长期保持行业领先的成长速度。招行因此成为银行业数字金融榜的标杆银行。
与招行不同,背靠平安集团的强大科技研发实力,平安银行近5年金融科技专利总数接近6000件,在银行业高居第一。平安银行科技人员已达9000人,仅次于四大行及招行,但科技人员在全行员工中的占比达10%,远超四大行平均4.76%的平均水平。尽管未能进入央行“数字化支付指定运营机构”名单,但依靠在科技投入、数字化风控、数字化银行等维度的全面表现,平安银行最终仍以较明显优势获得第三名。
交行高投入未见高成效
仅从定性定量指标的测评结果观察,招行、交行和工行均超过50分。其中,交行定性定量得分力压工行排名第二,其科技投入占营收高达5.26%,高居20家银行之首。
但与综合排名前三银行相比,交行在规模、营收和利润等指标上增长率长期低迷,不良率亦并未因其保守的业务策略而明显改善。这显示其占比甚高的科技投入并未显著提升该行的生产力,没有明显改善该行业务和财务表现。与此同时,外部评委对该行打分一般。该行最终得分仅位列第六。这或许与其较为平庸的业务表现不无关系。
因成立时间较短,科技投入和数字化银行两维度得分在六大国有银行中均为最低,邮储银行因此在该榜单中仅排第十三名。但该行正加快“数字生态银行转型”,努力探索符合自身禀赋的转型方式。
值得一提的是,在数字化风控方面,该行数字化基础设施和数字化风控体系建成即发挥效用,得分在大行中仅次于交通银行。该行0.81%的低不良贷款率在20家银行中位列第二,仅高于宁波银行,表现较佳。
股份行科技投入增长快城商行中上海银行遥遥领先
股份制银行数字金融竞争力整体持续提升,但分化趋势明显。
在金融科技投入总量方面,股份制银行不及国有银行,但保持着较高的科技投入增长速度。2022年,披露金融科技投入相关数据的6家股份制银行,投资额同比平均增长11.2%,是国有大行同期平均增速的2倍。其中,兴业银行2022年科技投入同比增近30%,增速排名行业第一。同时,9家股份制银行科技投入在营收中的占比均值超4%,高于国有银行3.5%的平均水平。
位于商业银行第三梯队的城商行一直属于追赶状态。
受制于自身规模,城商行整体科技投入规模不大,但少数城商行科技投入增速较快。其中,上海银行是城商行数字化改革的佼佼者,其2022年科技投入规模为21.32亿元,同比增长15.06%,占营业收入比重为4.18%。上海银行不仅在城商行中遥遥领先,即便在20家银行中也不逊色,超过6家股份制银行和1家国有大行,跻身前十,位列第九。
总体而言,虽为全部一百多家城商行中的佼佼者,5家城商行仍受规模实力和经营地域限制,其数字金融领域竞争力无法与全国性银行相提并论。如能将有限资金集中投入金融科技某一个细分领域,5家城商行仍能在区域市场竞争中取得较好成绩。
寿险榜指标体系:四维测评八个二级指标
为客观呈现9家寿险机构的数字化竞争力,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从数字化能力和数字化战略两个维度构建寿险业数字金融榜的定量定性指标评价体系。此项在综合评分中的权重为70%。
与银行榜指标体系类似,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根据对9家寿险机构的专项调研赋予其媒体因子权重,并邀请外部专家评审团对9家寿险机构进行评审。两者分值权重各为15%。
在此基础上,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构建了保险业数字金融榜单指标体系。
现对寿险榜指标体系定量定性指标说明如下:
数字化能力。该维度是指寿险公司依托数字技术赋能,在产品研发、市场营销、渠道拓展、运营管理、核保承保和理赔给付等全链条创新升级业务模式,同时更精准有效控制成本,以期获取更多利润空间。鉴于9家寿险公司在数字化能力方面信息披露的实际情况,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主要考察寿险公司与客户直接相关的平均理赔时效、App月活用户数以及App的版本评分等可比数据。3项指标权重合计占45%。
数字化战略。该维度是指寿险机构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在组织架构、组织文化、业务模式、业务流程和技术应用等全方位进行调整迭代,以期尽快形成适应数字化时代寿险业务发展需求的顶层设计。因各寿险公司在数字化战略方面披露程度参差不齐,从可比口径考量,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选择对定期报告中“数字化”出现频次的定量统计,从信披角度反映寿险机构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视程度。同时,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通过是否披露科技及专利数据、是否应用AI智能技术、是否存在侵犯用户隐私及是否获得数字科技方面的第三方荣誉等4项指标,定性统计9家寿险公司的数字化实力。上述5项指标合计权重25%。
保险榜单:平安夺魁,国寿太保其次
寿险业数字金融榜单显示,平安人寿得分最高,中国人寿和太保寿险分列第二和第三。
在数字化能力比拼中,中国人寿、友邦人寿和平安人寿实力相当,得分在伯仲之间。平安人寿App平均月活用户数高居第一,线上理赔用户占比高达98%。中国人寿则在平均理赔时效方面更加突出,0.39天/单的超高理赔时效是数字化技术重塑整个理赔流程成功范例。作为唯一入围测评的外资寿险机构,友邦人寿的App获得最高评分,显示用户对该寿险App功能、安全和操作便利性的高度认可。
在数字化战略维度角力中,平安人寿年报中提及“数字化”次数多达40次,几乎是紧随其后的太保寿险和阳光人寿提及次数之和。其对数字化转型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中国人寿在此维度得分不高,原因之一是在AI智能应用方面偏于保守,反应速度落后同业。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发现,数字化逐渐成为我国保险业的战略转型关键词。几乎所有保险机构都成立了数字化经营部门或信息技术部门,且大多在年报中提及自身的“数字化转型”发展战略与数字化转型相关举措。具体到寿险机构,此次测评的9家寿险机构均在科技投入持续加码,其中太保寿险和人保寿险等已成立科技子公司。
总体而言,寿险业数字金融转型之路还长。无论是数字化战略层面的“道”还是数字化能力建设的“术”,寿险公司数字化还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同时,在巨大投入的确定性和转型成果的不确定性面前,寿险公司数字化转型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不少。可喜的是,在一些细分领域、在个别寿险公司的某些业务指标上,已经可以嗅到技术创新酿出的“蜜香”。
南方周末新金融研究中心认为,从行业趋势看,数字化转型带来的技术红利将不断引领寿险行业变革。
顶: 82161踩: 6746
评论专区